中国著名画家何牛个人官方网站    
 网站首页>>艺术评论>>文章详细内容
“苦牛堂”那点事
来源:本站原创 | 类别:艺术评论 | 点击:1040
  安静
  先生把自己的画室取名“苦牛堂”是回到南京后。那时已过“不惑之年”,接近无可疑惑而“知天命”的年纪了。他似乎从小就知道自己与众不同,这意味承担与使命,他必须以牛的坚韧面对生存与创作,因此痛苦和幸福这种感受上的东西都已不在心间激越挣扎,宠辱亦渐渐变得淡然不惊。只要有一间画室、一个画桌,天地就广阔了,心在此间安住,不亦乐乎!唯其知乐,苦已被超越。
  当然,他的苦不是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情绪的体验,而是绝对的客观现实。苦之源是他的出身。其父对他来说不过是履历表中虚幻的字符,由此注定的血统却意味着灾难。据江苏新沂窑湾镇收集整理汇编资料近50年的老先生陆振球撰文,窑湾镇曾是个比周庄更繁茂的古镇,经济与文化都显赫一时。父亲周景龙生于1905年,住窑湾中大街,祖父周从吉在清咸丰年间由山东大周庄迁居窑湾,祖传染织行业。父亲七岁被送到南街吴家大院学馆读书,后上窑湾天后宫中学,该校校长崔荣中是老同盟会员,江苏省众议院议员,他看其读书用功,继续送至上海读书,1924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,崔校长写信给廖仲恺先生,周景龙便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秘书,1934年调任陕西省国民政府省委委员,后任延长、宜川、洛川三县县长。抗战期间,国共两党停战和谈,开放对延安根据地粮食封锁,周景龙专程送去小米、红枣、羊肉等,并经潘汉年引见私下见到毛泽东主席。1936年西安事变中,为保证周恩来与张学良谈判成功,潘汉年私下通知周景龙,负责从延安去西安途中的安全保卫工作。周景龙1946年调入南京,1947年周志明(何牛)出生后曾举办百日宴,同乡好友国民党中将陈怡鼎、少将宋建人等出席。1949年南京解放后撤到台湾,周景龙任国民政府内政部总务司长、参事,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台湾政府驻外官员。
  父亲是1981年病故的,消息由新加坡友人辗转传来。出身殷实之家的母亲精通琴棋书画,为把五个孩子抚养大,她把值钱的东西当完然后去卖血,还在南京丁家桥摆过地摊。举家到东北的漫漫长夜,总见她掐指计算父亲的消息,文革期间大哥烧掉她仅有的几张与父亲的合影,其中一张是她身着戎装骑在马上的英姿。有一次她接受了北京潘汉年专案组的调查,叙述的往事如打翻的五味瓶。母亲在父亲去世的当年也撒手人寰,那也许是一种冥冥中的相连。
  海峡两岸关系缓解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,先生应邀赴台湾举办画展,在这个机缘里,由台湾政府内政部官员安排,他代表全家第一次给父亲扫墓。基督教三德公墓肃穆整洁安静,只有那颗因父亲而饱经磨难的心,跳声回响四方。
  2005年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先生首次访问大陆到达南京前夕,有关部门打电话问先生是否有意见连战。虽然父亲与连战父亲曾是旧僚,姐姐当年在西安也与连战同校,但自己并不熟悉这段往事就谢绝了,备受政治运动之苦的先生在这件事上哪敢造次?
  2006年夏,先生在陕西写生期间专程去洛川,县档案局贾广宏局长搬出几个版本的县志让大家分头找,是先生首先发现父亲的记载:县长周景龙,二十九年十一月任,三十二年十一月去职-----先生失态地双膝跪地,说不出话,只见泪横流,这也许是在大陆见到的父亲唯一的历史记载。
  梦回南京,长期以来是先生五兄妹的一个心结,此结难开。先生辞掉公职回到南京要办的最重要的事便是安葬母亲的遗骨,他要让苦命的母亲回家。先安在一个山岗上,2002年,当生活条件变好后就立即在南京郊外白龙山买了块讲究的墓地,把母亲骨灰和父亲的遗物合葬,立了碑文,让二老团聚在天那边。从此先生如释重负,只带着父母的合影走遍万水千山,为了,每天的清晨给他们上一炷香。
  这头牛啊,舔犊情深跪乳恩重。
  他还是头憨实的牛。凭此一生先生最尊崇的人是宋雨桂老师。当年刚到南京身上只有25元钱也没丝毫动念卖老师的画解燃眉之急。对老师的渴望却是年龄愈大愈切,甚至切到怕的程度。他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豪爽之人,此生让他懊悔的只有两件事,一是母亲临终前他不在身边,再是宋老师留他画画,他因家累而不能如愿。2004年冬,应沈阳军区某部邀请参加笔会期间,他终于辗转见到二十多年没见的老师。虽然他无时不刻不关注老师,但只见老师的《菁山行》、“大红袍”出版,却不知老师曾经病重,此时相见他们都感慨万分,先生更是老泪纵横。那天宋老师刚从北京回家,亦不顾万事缠身,动情地把先生带到楼上的画室说:“带画来了吗我看看”!老师在画桌上打开先生带去的画,略作沉思后拿起了笔很专心地补墨批改,然后在落款处写下百余小字:“甲申初冬何牛画友携画泊天竹堂,二十余载飞逝今又重逢,天各一方风雨潇潇双鬓雪染,叹人生苦短,然观何君近作颇多感思,笔墨修身岁月铸人,君之画仍不失北国风范大气溢扑纸外,塞北骨骼君变法之时不可弃之,也与君共勉,观画有感,宋雨桂题”。写完,老师另外铺纸左手蘸墨写下“画无定法”,如今此幅大字挂于“苦牛堂”中,豁然醒目。
  先生从不敢轻易打扰老师,天各一方只在新春佳节电话问候。其实他此生未了的心愿就是与老师再次近距离接近,亲受老师指导。民革中央画院成立后他与老师的接触略增,2007年民革画院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,先生的《拜谒轩辕峰》入选,老师专门在此画前向到会的刘延东首长介绍到:“这是一幅好画,既有北方的豪放又有南方画派的细腻”。2010年退休后北漂京城数月,或许有几成潜在的动因仍是为了老师。2011年民革中央画院理事会在三亚召开,期间老师对先生说:“何牛啊,海南蓝色的大海、黑色的礁石。鲜红的三角梅,多入画啊,你好好在这画吧”。这无疑增加了先生久留海南定力。
  这个从小失去严父管教、如今也是桃李满天下人,内心深处仍是那缕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古道情怀!
  一个人活在世间,能够把生命的全部至始至终都贯穿在一件事情当中是不容易的,尤其经历了相同时代却不同遭遇的沧桑浮沉,仍然以“仁者乐山、智者乐水”的豁然与达观从容对应命运,非常难能可贵。也许在先生的血液中深深蛰伏着笔墨基因,使他一开始涂鸦就能从中享受到原本的快乐,渐渐笔耕墨耘,绘画与生命须臾不离,他成了一头宣纸上的孺子牛。
  先生是淳朴敦实的,尤其能吃苦耐劳,做事很执着较真。他喜欢与学生交往,以简单对单纯,不用心机不费神。他常说绘画是件寂寞的事,需要心静,但这寂寞不等同于孤单和内心空虚,它是一种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的精神操守。他的画室没有精美的装修昂贵的家具,却满是书卷与纸砚,在这个他自己的空间,创作的焦灼和纠结可以在笔端宣泄,生活的苦恼与委屈能够随水墨平复,成功的欣喜快乐让他常常拍拍画板偷着乐。
  但仍有条无形的绳索牵着他,如同田野中那头被牵引的牛。
  因为走过万水千山,先生才想从具象中抽象,从写实中写意。把自然山水融化在风中云中虚无中,如何进行概括,如何体现意绪,这种写意的功夫,是永远的课题,需倾其一生来作答。先生还在“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”,到“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”之间盘旋,还未从“入世”中“出世”,这最后一步的豪迈跨跃,必须呕心沥血。绘画是当代真正的风、雅、颂。我知道,不管前程如何,在这条注定的道路上,先生将“吃的是草挤得是奶”。
  先生对绘画的执着与勤奋在南京画界有目共睹,他是那头只在耕耘的牛。面对现今这个多元的大时代,他拥有很多,也缺少很多,他始终没有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。他觉得,画家可以面向市场,却不可投降市场,要对自己负责,对绘画所承担的文化使命负责,因此要恪守创作的圭臬,坚持画品人品的操守。
  这是在山水间、书画里养出的博大胸怀。

Tgs: “苦牛堂”那点事  2012-11-26 8:33:03
返回顶部】 【打印本页】 【关闭窗口
 画家动态更多>>
· 视频: 江苏省著名画家何牛在海南省举办两省文化交流画展!
· 海南电视台“文化零距离”专题介绍何牛
· 海南省蒋定之省长观看画展,何牛十米巨作《江山久久》送海南...
· “海南情韵”何牛彩墨画展媒体相关报道
· “海南情韵”何牛彩墨画展11月29日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
· 新年挂历
· 2009年11月,第三本画册出版了
· 台湾风灾,何牛捐赠国画山水一幅
· 09年暑假再次赴广西写生
· 09年4月应邀参加洛阳牡丹节
 艺术评论更多>>
· 散文诗遇省长看画展
· 祝何君牛耕琼海成功
· 大写的笔墨
· 名家点评
· 海南情韵绘新图
· 海南的笔墨颂歌
· 画到情深飘没处,更无真相有真魂
· 何牛真“牛”
· 中和之美
返回首页 | 作品展示 | 个人简介 | 画家动态 | 艺术评论 | 在线留言 | 觉悟三黄 | 望台湾·家事
Copyright Reserved 2009 HeNiu(何牛)   ©   版权所有:中国著名国画家何牛先生个人官方网站
技术支持-中华书画家艺术网